南區介紹
南區是香港十八區之一。自開埠以前,已經有漁民在香港仔居住。南區為香港島四區中,面積范圍覆蓋最廣的一區,總面積達4,000公頃。根據2001年人口普查的數字,南區人口約為30萬人,部份地區如壽臣山、深水灣、淺水灣及赤柱均是香港高級住宅區。 南區位于香港島南部,東起大浪灣,西迄薄扶林,包括香港仔、鴨脷洲、鋼線灣、薄扶林、黃竹坑、深水灣、淺水灣、赤柱、大潭及石澳等地。 [編輯]歷史 南區過去分別屬于西區及東區?,F時南區的赤柱及石澳選區(D17)原屬東區,而其余部份則屬于西區。1981年因應代議政制發展,0依據人口分布重新分區,以便每區人口相若。于是把原來西區摩星嶺道以南及原來東區的赤柱及石澳合并,組成南區,而剩余的西區則與中區合并為中西區。另外,介乎奇力山及田灣山之間的部份地段亦有所調整,由原屬中區及西區,分別劃給南區及中西區。 南區一帶在新石器時代已有人定居,現存的古跡有黃竹坑石刻。到了明朝時期,南區一帶開始有較多人聚居,但居民主要是在黃竹坑,薄扶林及赤柱生活的農民。而當時香港仔的石排灣曾以轉口香木制品而著名。當時由郭棐編撰的《粵大記》中,更載有多個位于現時南區的地名。 在薄扶林水塘興建以前,山上的水都會在瀑布灣的瀑布流入海里,而瀑布灣則鄰近廣州與外國的海路貿易航線,所以不少中外航海人士到該處取淡水補給。而區內薄扶林村及黃竹坑舊圍更是香港島少數由原居民建立的村落。他們曾多次向0要求享有與新界原居民同等的待遇,但遭到0拒絕。 香港開埠時,赤柱為當時香港島最繁盛的地區,英國人曾計劃以赤柱為發展基地。然而,由于赤柱土地狹少,加上當時該處爆發疫癥,因此英國人決定轉往香港島北岸發展,赤柱得以繼續成為客家人聚居地之一。 另一方面,香港開埠初年起,南區一帶亦擔當著工業區的角色。1857年建成的夏圃船塢,是香港首個大型船塢,后來于1860年代被黃埔船塢收購發展成香港仔旱塢-。1950年代起香港工業急促發展,黃竹坑一帶便發展成工業區。 南區一帶于1960年代之前,一直是漁民的主要據居地。根據1961年的香港人口普查,屬于現時南區范圍的漁民數目達28,000人,占當時香港漁民總數四分之一以上-。直至1960年代0開發南區,先后興建漁光村、石排灣邨、華富邨等公共房屋,使不少漁民上岸定居;而部份較富裕的漁民則于鴨脷洲北岸鴨脷洲大街定居及開設店鋪-。 以下地名與南區面積相當:四川達州宣漢縣茶河鄉四川巴中平昌縣龍崗鎮福建漳州龍文區藍田鎮四川涼山州美姑縣峨曲古鄉四川綿陽安縣沸水鎮河北保定蠡縣留史鎮江西上饒廣豐區毛村鎮甘肅省隴南武都區漢林鄉湖南衡陽祁東縣鳳歧坪鄉浙江省紹興諸暨市五泄鎮遼寧沈陽鐵西區四川綿陽三臺縣花園鎮